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地质资源与勘查

  • 太行山南段石槽铜矿年代学研究及成因初探

    刘延凯;李学杰;李莉华;华山;王宇;李新战;赵善美;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石槽铜矿含铜石英脉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稀土元素的研究,初步探讨了石槽铜矿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18±24 Ma,代表了含铜石英脉中热液锆石的结晶年龄。Hf同位素ε_(Hf)(t)值为-0.9~-5.4,T_(DM2)为2.0~2.4 Ga,平均2.2 Ga。在Hf图解中数据点位均落在1.8 Ga平均地壳演化线范围与2.5 Ga平均地壳演化线范围之间,反应了其源区物质在地壳中平均留存的年龄。结合区域、矿区地质和实验锆石特征,认为石槽铜矿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推测其可能在青白口纪的“蓟县上升”期,存在含铜岩浆活动的成矿过程。

    2025年04期 v.4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内蒙古宝音图一带中元古代A型花岗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倪克庆;高通;高雄;李丰;

    宝音图中元古代A型花岗岩位于宝音图—前达门一带,论文研究分析认为二长花岗岩具富硅(SiO_2含量75.7%~78.26%)、贫钙(CaO含量0.27%~1.06%)特征;富Nb、Y、Zr,低Al、Mg、Ca、Ni、Cr、Ti,强负Eu异常,与高分异的I型、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而与A_1型花岗岩特征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其形成于板内环境,物质来源为上地幔,其形成与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裂陷槽,处于拉张环境,物质来源较深,多为幔源或壳幔混源。

    2025年04期 v.4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南岭东段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预测

    李若丹;刘新星;张娟;关子琼;王凯迪;刘美丽;王丽杰;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华南地区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的核心载体。聚焦南岭东段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以“内生外成”成矿理论为指导,基于ArcGIS平台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多要素协同的成矿预测模型。通过构造缓冲区分析、植被覆盖指数(NDVI)、地形地貌参数计算(高程、坡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及成矿母岩分布范围圈定,提取了9类关键控矿变量;采用1 000 m×1 000 m网格单元划分研究区,生成了含221个正样本(矿点单元)与等量负样本的均衡数据集,模型测试集预测准确率达77.6%,AUC值0.94,与已知矿点具有较强的匹配程度,展现出较强泛化能力。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成矿概率空间分异显著,最终圈定A、B两级找矿远景区共5处,其中A级3处,B级2处。

    2025年04期 v.48 20-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煤矿采空区附近油气井稳定性保障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王小勇;杨文;马伟;张慧峰;王明;李志强;

    目前解决煤油矿权重叠区开采相互影响的主要方法是留设煤柱,但此方法会导致大量资源浪费。论文以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一号煤矿132201工作面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和油井交叉情况及治理措施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治理措施采用井上井下联合干预的方式,其中,井下采用预裂钻孔方式来破坏顶板岩体的整体性,改变顶板应力分布,井上采用防护墙的方法,削减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对油气井组合体产生的剪切、拉伸作用。井下工作面靠近油井位置垂直向上预裂钻孔70 m,地面采用一道180 m长的防护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上井下联合治理措施使得油井位置位移和内力均减小到安全范围之内,油气井套管完好,未受到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实现了煤与油气的安全开采。该项研究能为同类工程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5年04期 v.48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油气地质

  • 加拿大Dover区块M-W组典型砂质滨岸相沉积演化特征

    黄继新;王青春;刘大平;贺萍;惠婧;

    沉积相类型的识别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是沉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即使在同一沉积盆地内,古地理位置和古地貌特征的差异也会导致同一沉积盆地内沉积相的变化,位于加拿大Athabasca油砂矿区北端的Dover区块M-W组便是如此。为深入探讨探究其沉积相类型和特征,在文献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岩芯资料与测井相分析、地震资料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相结合,运用沉积相模式对比研究方法,对加拿大Dover区块M-W组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演化特征开展了综合研究。M-W组是在海进期形成的一套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沉积序列,发育了典型且完整的滨岸相沉积体系。在沉积演化过程中,近滨亚相、前滨亚相、后滨亚相、海岸砂丘亚相依次出现并逐渐占据研究区主体范围。其中,近滨亚相以近平行海岸的砂坝和混合滩、泥滩微相为主;前滨亚相以片状砂滩、混合滩、泥滩微相为主;后滨亚相主要是大面积席状海滩微相;海岸砂丘亚相则以片状的海滩和海滩泥、海滩脊微相为主;潮道微相是沟通海岸和浅海陆棚的通道,由岸向海切割不同亚相、微相。加拿大Dover区块M-W组形成于储集性能优异的典型砂质滨岸相,完整滨岸相的识别及其理想沉积模式的建立有利于重新认识其油砂矿层的发育特点,也为滨岸相的发展及相应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支持,实践表明在滨岸相各微相名称前添加相应亚相加以修饰更加便捷。

    2025年04期 v.48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西湖凹陷弱调节型NW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张伯成;

    西湖凹陷内北西向断裂可分为深大断裂强调节型、构造转换弱调节型及背斜核部张裂逃逸型3种类型。本次研究聚焦于构造转换弱调节型NW向断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Q2构造深层受NE向及NW向断层共同控制,浅层受NW向断裂控制。NE向断裂数量密集,活动期次多;NW向断裂上层系断裂(F2)的发育与下层系断裂(F1)有相关性。弱调节型断裂发育早但晚期活动较弱,难以形成浅层复活断裂。Q2构造油气整体为垂向运移为主,NE向断裂是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NW向断裂控制圈闭的发育且具备较强的油气封堵能力,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弱调节型NW向断裂普遍发育在中央背斜带转换带内,其控制的中深层低幅背斜是西湖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2025年04期 v.4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 鄂尔多斯Q地区长8段成岩作用及储层致密化研究

    徐欣;薛纯琦;王琪杰;马锦明;黄荣宾;

    通过利用岩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地质方法对储层成岩作用及储层致密化进行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定量分析孔隙演化史,同时探讨了储层致密化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粒间孔较发育,长石溶孔次之,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分流间湾微相储层物性最差,成岩矿物含量对储层的品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刚性矿物含量越高,储层物性越好;研究区储层平均初始孔隙度为41.7%,压实作用平均减孔量为23.38%,胶结作用平均减孔量为12.56%,溶蚀作用最终增孔量为2.82%。胶结作用是孔隙致密化的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是储层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5年04期 v.48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

  • 淤泥质软土蠕变特性及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分析

    吴波;朱虹;马青春;赵世龙;

    淤泥质粉质黏土因其含水量高,承载力差的特点,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一旦暴露时间较长未及时支护,则会对基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为研究淤泥质粉质黏土的蠕变特性,取用宁波某地铁车站基坑中的淤泥质粉质黏土,采用MTS伺服液压疲劳试验机对原状土进行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蠕变试验,结合试验结果采用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该土体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蠕变效应,围压和偏应力水平对蠕变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围压增大时,初始蠕变阶段变形更明显;相同围压下,偏应力越大,蠕变变形量越大;相同偏应力下,围压越大,蠕变变形量越小。且拟合后的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土体从初始蠕变到稳态蠕变的全过程,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长期变形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地震动峰值速度预测:基于地形特征的随机森林方法

    鲍余;王延伟;桂飞;

    地震动峰值速度(PGV)是评估地震破坏性的强度参数,其快速准确地预测对于地震预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地形对地震动强度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传统经验预测模型难以考虑地形等复杂因素,限制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文章通过建立PGV与震级、震源距及多种地形因子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PGV预测模型。利用日本KiK-net数据库中的31 404条地表强震记录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并与广泛应用的BA08模型和CY08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RF模型预测PGV的相关性提高了约17.5%,误差标准差降低了约34.6%,并且有效避免了传统模型中常见的“小值高估”和“大值低估”问题。

    2025年04期 v.48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不同碳源下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研究

    苗志加;李硕阳;刘慧;左天源;万敬敏;代锋刚;赵志瑞;

    为处理煤矿闭坑老窑水,开展了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实验研究。向原位采集的酸性矿山废水中投加原位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并分别投加乳酸钠和玉米芯两种碳源,进行为期35天的实验,结果表明投加乳酸钠对于酸性矿山废水的pH提升效果和Mn~(2+)去除率较高,以玉米芯为碳源对于废水中SO■的去除率更高,两种碳源条件下基本上可以完全去除废水中的Fe~(2+)。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了实验各个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乳酸钠为碳源时,各组分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以玉米芯为碳源时,除pH值与Fe~(2+)去除率之间无显著性外,其余组分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2025年04期 v.48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 基于多智能体(MAS)的白洋淀流域生态韧性管理政策仿真与优化

    周思聪;

    论本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构建白洋淀流域生态韧性管理政策仿真模型,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复杂适应系统框架,模拟政府、企业、社区及生态主体的交互行为。通过动态权责匹配模型和政策工具协同策略,揭示“强行政+弱市场”与“弱行政+强市场”组合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化路径。仿真结果表明,智能调度模式使补水波动系数和违规排放量均下降,验证了技术-制度协同对生态系统抗风险与恢复能力提升的显著作用。研究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动态适应的决策框架。

    2025年04期 v.48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地质矿产经济

  • 江西省矿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研究

    杨丹;刘成东;万建军;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区位商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系统研究了江西省矿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个相对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发展矿业经济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重点部门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析结果认为江西省矿业产业应根据不同部门分别调整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投资。

    2025年04期 v.48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资源环境经济

  •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区域识别及区域碳转移路径研究

    孙青茹;张思佳;边少卿;席增雷;

    中国部分省域的生产端碳排放量和隐含碳转移量均较高(“双高”省域),开展“双高”省域的碳转移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结合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中国“双高”省域进行识别,在分析其碳转移路径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路径,并模拟不同减排情景下各省域的碳减排效率。结果表明: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等地属于“双高”省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需关注的关键省域;“双高”省域的碳转移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两个特征分别受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互补效应的影响;在“双高”省域的碳转移关键路径中,碳转移对象多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域;“双高”省域中,资源依赖程度高的省域碳减排效率相对较高,经济发达省域的碳减排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双高”省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碳减排工作,并与碳转移关联省域进行责任共担以及协同减排,下好“全国一盘棋”,兼顾经济发展。

    2025年04期 v.48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长城研究

  • 地质地理条件约束下的长城选址研究——以河北省板厂峪长城为例

    谢奋全;傅士旭;谢战军;吉羊;姜耀俭;张鹤云;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其选址与建造深受地质地理条件的制约。文章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系统探讨了其地质地理背景对长城分布位置及军事攻防体系的塑造作用。研究发现,板厂峪长城依托中生界侏罗系火山岩营造的地质地理环境,沿山脊线巧用岩性、构造和地形条件,修建了由空心/实心敌台、墙台/马面、烽火台、石砌墙、砖砌墙、山险墙、关隘和城堡组成的攻防体系,呈现出独特的“火山长城”景观,体现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修建原则。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环境与长城工程的交互关系,提出了“屏峰山”等新概念,为理解长城的军事功能、文化价值及其保护提供了地质地理视角的科学依据,同时为更广泛的长城研究拓展了思路。

    2025年04期 v.48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地学思维与地学文化

  • 地学研学旅行中融入“五育”教育的策略探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李甘雨;康奥;常洪伦;杜军恒;张菊馨;

    “五育并举”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学研学旅行的开展则为“五育”融合育人的实施提供了有效载体。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在充分挖掘石家庄市地学研学资源的基础上,指出了地学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开展应该从以“德”铸魂、以“智”育人、以“体”强魄、以“美”润心、以“劳”励志等五个方面进行,促进地学研学旅行与“五育”教育有机融合,为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5年04期 v.48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高等教育研究

  •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影响机制研究

    李国柱;康冬蕾;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科研活动的主要群体,中国大力提倡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但学业倦怠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304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将专业认同、资源缺失、学业压力与自我效能确定为学业倦怠的四大影响因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缺失与学业压力对学业倦怠具有正向影响,而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具有负向影响,并且专业认同、资源缺失与学业压力会通过自我效能对学业倦怠产生影响,自我效能具有中介作用。因此,应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导师激励作用,充分保障学术资源,硕士研究生自身要培养高效学习方式,减少倦怠行为产生。

    2025年04期 v.48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高校特色文化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李百华;王滨;张璐;李小月;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以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为出发点,通过梳理高校文化尤其是高校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等,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构建高校特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作用机制。以河北地质大学特色山水文化为例,深入剖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认知、认同与践行的作用过程,阐明山水文化对创新精神培育的作用机理,并从培育环境、传播体系及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推动大学生培育创新精神的实现路径,对新时期高校利用特色文化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借鉴与参考意义。

    2025年04期 v.48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龙人”研究揭开了丹尼索瓦人的神秘面纱

    张欣;

    <正>2025年6月18日,《Science》和《Cell》同时发表了河北地质大学季强科研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合作的科研成果。论文题目分别为:The Proteome of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Individual(中更新世晚期哈尔滨个体的蛋白质组)、Denisovan Mitochondrial DNA from Dental Calculus of the> 146,000-year-old Harbin Cranium(距今14.6万年哈尔滨人类头骨牙结石中发现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

    2025年04期 v.48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