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地质资源与勘查

  • 地球之核-幔-壳热柱上涌与幔枝构造成矿控矿作用——以郭家店幔枝构造控矿作用为例

    牛树银;陈超;宋明春;张福祥;马宝军;胡华斌;

    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诸多金成矿控矿因素中,中生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对区域金银多金属大规模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断裂构造的强烈活动是主导因素。本文以区域性深大断裂成矿控矿作用为主线,探讨断裂活动对大规模成矿作用具有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成矿物质的萃取是很有限的,因为从低品位矿源层向高品位矿脉迁移也不好理解,特别是在深部较高压力下,往往表现为从深部高品位矿源层向浅部低品位断裂带中迁移,或者说成矿物质从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迁移聚集应该是主控因素,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成矿物质迁移载体以气态-气液态-液体形式,从深部向上运移至幔枝构造的扩容带中,温-压条件较为适中的部位成矿。郭家店幔枝构造北西缘的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不仅是成矿流体的主要迁移通道,而且成为极其重要的成矿储矿有利空间,形成了世界级的超大型金矿。

    2025年05期 v.4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2K]
  • 走滑断层尖端破裂带马尾状断裂的性质、发育过程和形成演化控制因素的物理模拟研究

    胡逸洋;

    马尾状断裂是走滑断层尖端破裂带的典型构造之一,是在平面图上识别走滑断层的重要依据,在各种地质环境下尤其是克拉通内部的小型走滑断层体系中广泛发育。目前,马尾状断裂的性质仍存在争议,具体发育过程不清且形成演化控制因素不明,缺少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作为证据支撑。这将制约部分研究区的断层识别、配套组合、期次分析工作,以及构造背景还原研究。以石英砂为材料,对马尾状断裂展开物理模拟研究,明确马尾状断裂的性质,还原马尾状断裂的发育过程,分析马尾状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马尾状断裂既可以是张性断裂也可以是压性断裂,其发育随着走滑断层由内部破裂带向尖端破裂带推进而进行,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断距、侧向应力、盖层厚度和不贯穿程度。

    2025年05期 v.4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4K]
  • 河北省平泉县郝家楼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唐俊生;李宾;马奎羽;孙静仪;

    平泉县郝家楼萤石矿是河北省典型的陆相火山岩型矿床,包括郝家楼矿段、高家沟矿段与海龙沟矿段3个矿段。1986年提交详细普查报告至今,研究区系统性研究程度不足,成矿规律研究不深入,成矿潜力分析不到位。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求下,论文集成矿山最新勘查成果与探采对比资料,研究分析了矿体赋存与规模形态特征、断裂构造控矿特征、矿石颜色变化特征、围岩蚀变类别等,明确F1~F16共16主要断裂构造均见萤石矿化,12条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发现矿体,见矿率75.0%,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确;选取的3条代表性勘探线剖面图(水泉沟47勘探线、马鞍山北区3勘探线与马鞍山南区1勘探线),均显示萤石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的容矿空间控制,断裂构造破碎带延深空间是萤石矿找矿有利地段;指出郝家楼矿区深边部成矿潜力大,找矿前景好。

    2025年05期 v.48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5K]
  • 河北省水溶性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前景

    李宾;刘新星;李梓轩;马奎羽;

    氦气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气体,河北省目前研究程度低,家底不明。通过采集、测试河北省温泉、地热田中水溶性氦气样品,分析河北省水溶性氦气成因类型,探究河北省水溶性氦气富集规律,旨在了解河北省水溶性氦气成藏条件,拓展氦气勘探思路。结果表明:河北省水溶性氦气基本为壳源类型,幔源氦气仅占0.22%~4.85%;河北省水溶性氦气主要是由地壳中U、Th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经由深大断裂运移至温泉、地热田富集保存;河北省广泛发育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为潜在的氦源岩。

    2025年05期 v.48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 河北省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史、勘查技术组合及借鉴意义

    刘成;赵卓玲;张福祥;王丰翔;黄圣路;王诗琪;

    铜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几种大宗矿产之一。论文在总结河北省铜多金属矿产产出特征基础上,系统梳理40余处河北省重要铜多金属矿床勘查发现案例,提炼出铜多金属矿床发现过程中的地质填图、物化探、规律总结等关键技术方法因素,结合勘查实践,探讨勘查过程中的持续投入、综合规律研究、勘查技术手段优化组合的必要性,并针对河北省铜矿不同成矿区提出勘查部署建议。

    2025年05期 v.48 39-4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油气地质

  • TCN-Transformer模型在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孔隙度预测精准评价

    刘心如;曾滨鑫;刘卫东;

    孔隙度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然而传统方法主要依赖物理实验测定、测井解释经验公式受限于非线性地质建模能力,导致预测精度有限。为提高储层参数预测精度,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与Transformer融合的储层参数预测模型,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优选测井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同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油层组,并对比其与单一Transformer、CNN及TCN模型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3种模型,TCN-Transformer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更低,拟合优度(R~2)更接近于1,表明其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此外,TCN-Transformer模型在未经训练和调参的独立测试集上的预测误差最低,展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该方法为孔隙度预测提供了高精度工具,对储层评价与开发方案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48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1K]
  • 鄂尔多斯盆地元东地区富县组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刘卫东;谭成仟;刘心如;王福龙;郭怡妮;祝雨芬;

    鄂尔多斯盆地元东富县组油藏为典型的低渗-特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且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中后期,采收率大幅降低,急需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岩芯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测试等方法,基于Petrel软件建立了主力油层富县组J_1f_2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及属性模型,结合tNavigator的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储量拟合和历史生产曲线拟合,误差均小于10%,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剩余油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的双重封堵,呈土豆块状分布在油藏边部;西部隔夹层发育程度高,导致在隔夹层一侧遮挡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差异较大形成高渗带,导致剩余油沿着高渗带两侧呈条带状富集;由于注采不对应导致部分井组产能较差,造成局部剩余油滞留。研究成果为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及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5年05期 v.48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9K]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

  • 富水软岩力学特性时效演化模式及隧道稳定性控制机制研究

    简於强;

    富水软岩隧道围岩力学性能受水影响劣化严重,进而极大降低隧道的稳定性。因此,明确围岩力学性能遇水软化特性,揭示富水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机制对于支护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故论文首先通过对岩石力学特性随含水率及时间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建立了软弱围岩力学性质的时效演化模式;其次,结合软岩隧道开挖三维空间力学效应,采用弹塑性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软岩水软化时间效应和隧道施工空间效应耦合作用的软岩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弹塑性计算模型;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明确了软弱围岩应力位移场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富水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机制,即富水软弱围岩短时间内岩石力学特性劣化严重,开挖后围岩变形及塑性区范围急速增大,故为保证隧道未支护段的稳定性,开挖后应力即快速施作初期支护结构,避免由于施工时间较长而造成未支护段围岩发生失稳。

    2025年05期 v.48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7K]
  • 近邻充水溶洞隧道爆破施工围岩损伤研究

    吴波;段梓煌;刘聪;徐世祥;朱文华;

    为研究近邻溶洞与爆破荷载耦合作用诱发围岩损伤贯通及突水灾害的机制,以重庆市某隧道工程为项目依托,通过对双孔爆破作用下围岩损伤与有机玻璃爆破试验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了炸药爆速、炸药密度、溶洞水压对围岩损伤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洞水压为1 MPa条件下,炸药密度越高,裂隙区扩展范围越大;炸药爆速的增加亦会显著扩大裂隙区范围,且当溶洞水压增至1.2 MPa时,爆速对裂隙区扩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突水破坏风险显著增大。此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溶洞隧道防突厚度的解析法进行了验证,两者整体趋势一致且误差较小,表明基于简化模型的解析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工程防突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025年05期 v.48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 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

    李方红;徐玉杰;曲文静;闫佰忠;李刚;吴家辉;

    为研究南大港湿地不同水体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污染程度,识别潜在污染源,测定分析重金属元素Cu、Cr、Zn、Pb、Cd的含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随机森林两种方法对不同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对比,运用Unmix模型识别潜在污染源。结果表明,海水水质最差,地下水次之,河水和湖水较好。两种方法对海水样品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湖水、河水和地下水样品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91.67%、87.50%和54.55%。地表水存在石油工业、海水及海水养殖活动两种重金属潜在污染源。地下水的重金属潜在污染源分别为工业及养殖业、海水及海水养殖。本结论为了解南大港湿地重金属污染的分布和来源提供了理论参考,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48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地质矿产经济

  • 新能源汽车主要矿产原料价格间的联动关系——基于小波多分辨率的溢出网络方法

    杨汉茹;董志良;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主要矿产原料价格间的相互联动,以便矿产资源系统风险的防控。通过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DY溢出指数模型,以锂、钴、铝、锰、镍、铅、铜、锡和锌9种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至关重要的矿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中、长期时间尺度下矿产价格溢出效应特征。结果表明:矿产间的溢出效应和风险传导速度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锌和锡的价格作为桥梁能直接影响的矿产较多而且可以迅速影响其他矿产价格;由铜、锌、锡、铅组成的社团在价格传导中的凝聚力较强。

    2025年05期 v.48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2K]

资源环境经济

  • 论数字经济发展的绿色效应

    刘志洋;

    “绿色”与“数字”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依存,未来绿色转型的轨道将是数字化的。文章首先提出数字经济具有绿色基因,这是数字与绿色协同发展的根本前提。其次,从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两个维度出发论述数字经济发展的绿色效应。在实体经济维度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金融体系层面,金融科技在影响绿色消费文化、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最后,立足于如何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8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张汝飞;刘娇;胡守峰;

    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和Maml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农业碳排效率和变动指数,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下降趋势,高效率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效率最低,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省际层面上,2020年仅有黑龙江、新疆、陕西、贵州和部分沿海地区农业碳排效率达到1.0,这些地区也是前沿技术进步指数较高的地区。前沿技术进步的提升是农业碳排效率提升的主要增长源,财政支农、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种植结构对其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2025年05期 v.48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河北省可再生能源电力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

    李耀炜;李子慕;于锐;

    为了准确测算可再生能源的减碳潜力,本研究采用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电量边际排放因子(OM)和容量边际排放因子(BM)对河北省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过程中的CO_2排放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7—2025年风力发电直接减少碳排放1 726.4万t,太阳能发电直接减少碳排放1 515.9万t,其次是垃圾发电、农林秸秆发电和沼气发电直接减少碳排放2.3万t、1.7万t、0.1万t,相当于减少使用标准煤4 778.8万tce。

    2025年05期 v.48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自然资源新格局视角下基于“三生共融”的农用地估价模型优化

    康园园;宇雯;齐志国;胡蕾;王洪宽;于淑会;

    现有农用地价格评估方法中,多数方法只重视农用地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价值,即注重土地的“生产功能”,忽视“生态功能”。在自然资源整合的新格局背景下,土地生态价值成为新的关注点,农用地价格评估方法亟待修正,以达到“三生协同”目标,促进土地的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共融”理念构建出平原区农用地估价模型,运用综合分值模型法、当量法分别测算区域农用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综合考虑中国发展现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与专家咨询结果,给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建议权重比:农用地经济价值占比0.8~0.95,生态价值占比0.05~0.2。为验证估价模型的合理性,以华北平原腹地的深泽县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平原区农用地价格修正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参考。

    2025年05期 v.48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特别推介

  • 珍贵的奉献 永远的丰碑——评张伟良、张雪《晋察冀边区珍贵历史文献书籍研究随笔》

    郭云策;

    <正>张伟良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在自古多慷慨之士的燕赵大地更是学术界知名人物。让我引以为骄傲的,他还是我的老乡——山东东平人。东平多山多水,且山清水秀,历史上不仅盛产“替天行道”的水浒好汉,也盛产才子俊杰,比如大诗人刘桢、《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现代则有伟人万里、著名词作家乔羽等等。张伟良也是一位时代俊杰。虽然我和他只通过信,并没有见过面,但他在我心里的形象一直“高大上”。

    2025年05期 v.48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主编寄语

    <正>河北地质大学(原石家庄经济学院)创办于1953年,是原国家地质矿产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现为自然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建校之初,学校即以地质和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为其办学特色,驰誉海内外。发展至今,学校已拥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8大学科门类,1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拥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70个本科专业。

    2025年05期 v.48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