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延凯;李学杰;李莉华;华山;王宇;李新战;赵善美;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石槽铜矿含铜石英脉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稀土元素的研究,初步探讨了石槽铜矿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18±24 Ma,代表了含铜石英脉中热液锆石的结晶年龄。Hf同位素ε_(Hf)(t)值为-0.9~-5.4,T_(DM2)为2.0~2.4 Ga,平均2.2 Ga。在Hf图解中数据点位均落在1.8 Ga平均地壳演化线范围与2.5 Ga平均地壳演化线范围之间,反应了其源区物质在地壳中平均留存的年龄。结合区域、矿区地质和实验锆石特征,认为石槽铜矿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推测其可能在青白口纪的“蓟县上升”期,存在含铜岩浆活动的成矿过程。
2025年04期 v.4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 倪克庆;高通;高雄;李丰;
宝音图中元古代A型花岗岩位于宝音图—前达门一带,论文研究分析认为二长花岗岩具富硅(SiO_2含量75.7%~78.26%)、贫钙(CaO含量0.27%~1.06%)特征;富Nb、Y、Zr,低Al、Mg、Ca、Ni、Cr、Ti,强负Eu异常,与高分异的I型、S型花岗岩有明显差别,而与A_1型花岗岩特征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其形成于板内环境,物质来源为上地幔,其形成与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裂陷槽,处于拉张环境,物质来源较深,多为幔源或壳幔混源。
2025年04期 v.4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李若丹;刘新星;张娟;关子琼;王凯迪;刘美丽;王丽杰;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我国华南地区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的核心载体。聚焦南岭东段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以“内生外成”成矿理论为指导,基于ArcGIS平台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多要素协同的成矿预测模型。通过构造缓冲区分析、植被覆盖指数(NDVI)、地形地貌参数计算(高程、坡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及成矿母岩分布范围圈定,提取了9类关键控矿变量;采用1 000 m×1 000 m网格单元划分研究区,生成了含221个正样本(矿点单元)与等量负样本的均衡数据集,模型测试集预测准确率达77.6%,AUC值0.94,与已知矿点具有较强的匹配程度,展现出较强泛化能力。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成矿概率空间分异显著,最终圈定A、B两级找矿远景区共5处,其中A级3处,B级2处。
2025年04期 v.48 20-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王小勇;杨文;马伟;张慧峰;王明;李志强;
目前解决煤油矿权重叠区开采相互影响的主要方法是留设煤柱,但此方法会导致大量资源浪费。论文以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一号煤矿132201工作面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和油井交叉情况及治理措施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治理措施采用井上井下联合干预的方式,其中,井下采用预裂钻孔方式来破坏顶板岩体的整体性,改变顶板应力分布,井上采用防护墙的方法,削减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对油气井组合体产生的剪切、拉伸作用。井下工作面靠近油井位置垂直向上预裂钻孔70 m,地面采用一道180 m长的防护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上井下联合治理措施使得油井位置位移和内力均减小到安全范围之内,油气井套管完好,未受到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实现了煤与油气的安全开采。该项研究能为同类工程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5年04期 v.48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